《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三、《史记》的德政思想

荔芳文学【lfwx1.cc】第一时间更新《《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最新章节。

德政指以仁德体恤百姓的政策。《史记》通过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国家兴盛是由于推行德政,而国家灭亡则是由于德行的缺失。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崇尚德政,反对暴政。《史记》中的德政思想源自孔子的“为政以德”。孔子认为周代灭亡是由于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因此重视伦理道德,并将仁德与政治相结合。而孔子的德政思想源自夏商周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

《史记》中的德政思想首先要求执政者以身作则,从而“上行下效”,达到国家大治的目的。德政对执政者的自身道德修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说来,包括仁、义、孝、敬、忠、信等方面。其次,德政思想还要求执政者了解民意,顺应民心,实施体恤百姓的政策。《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帝喾、夏禹、商汤、公刘、古公亶父、周公旦等上古先贤实施德政的历史。

一、推行德政,国家强盛

黄帝的德政既有对执政者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又有体恤百姓的政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轩辕黄帝以身作则,修行德业,达到了德政对执政者自身的要求。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达到了德政对体恤百姓的政策要求。

五帝之一帝喾的德政,既有达到了执政者仁德、威严、温和、守信等道德修养的要求,又实施了体民忧、解民急的政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顺天之义,知民之急。”帝喾能够顺从上天的旨意,知晓民众的困难。“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自身仁爱又有威严,温和又有信义,以身作则,修养身心,而使天下归服。这是德政对执政者自身的要求。与此同时,帝喾还执行了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政策。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他收取土地的物产,又能有节制地使用,抚爱教导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大家。这是德政对政策的要求。“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以德政治民,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于他。

夏禹的德政既包括对自身修养的要求,也包括对百姓执行仁惠的政策。《史记夏本纪》记载:

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官来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和皋陶在舜帝面前交谈。皋陶陈述他的观点说:“依照道德行事,确定不改变,谋略就能高明,臣子们就能够和睦。”禹说:“好,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呢?”皋陶回答:“哦,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有长远的打算,使九族之间的次序稳固,关系亲厚,使众多有见识的人来努力辅佐你,政令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全在于自身的德行。”禹拜谢了皋陶的善言,禹说:“是啊。”皋陶说:“哦,想要成就一番德业,就要能够了解别人,能够安抚百姓。”禹说:“哦!都像你说的那样去做,只怕尧帝也会觉得困难。能够了解他人就是明智的,如此一来就能恰当地给他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心就是仁惠,民众都会敬爱并且拥护你。如果既能明智地了解人,又能仁惠,还担心什么驩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怕有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史记夏本纪》记载:

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

皋陶说: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个方面的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的品德如何。看一个人的品德怎么样要从他办事开始检验,性格宽宏而且还能够威严,温和却又坚定,忠厚诚实而且还谦恭有礼,有才能而且还小心谨慎,善良而且还刚毅,正直而且还柔和,简约而且还不草率,果断而且还踏实不浮躁,强有力而又合乎义理,常常修明这几种品德,那就非常好了。”“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卿大夫们要是践行其中的三种品德,并且每天从早到晚都能够庄严努力,就可以保有自己的领地。诸侯们要是每天庄严恭敬践行其中的六种的品德,并且能够认真办理事务,就可以保有他们的封国。天子如果能够全部具备以上九种品德,并且做到普遍实行,有才能的人身处官位,官吏们都会严肃谨慎地办理事物。不要让人们去干那些胡作非为的事情,也不要让他们胡思乱想。不适合的人任职于重要的官位,这就是扰乱天下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之人,就要设置出五种刑罚来惩治有五种罪行的人。我的言论可以行得通吗?禹说:“若按照你的言论行事,那就一定会有好功效。”皋陶说:“我没有什么才智,只是希望帮助成就治天下的大道罢了。”在夏禹的德政治理之下,天下大治。

商汤仁慈,打猎时将四面网的三面都去掉,只留一面网。《史记殷本纪》记载,一天成汤外出游猎,看见捕猎的人张着四面的大罗网,张网的人祈祷说:“希望从天上来的,从地下来的,从四方来的,都进入我的罗网。”成汤听了以后,说:“像你这样做,就把禽兽捕尽了呀!”于是命令把大罗网去掉三面,并且让张网的人祈祷说:“想从左边逃走的,就从左边走,想从右边逃走的,就往向右边逃走。不按照我的想法离开,就进入我的罗网。”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成汤的仁德真是到了极点,竟然将施恩惠延伸到了禽兽身上。”

周先祖公刘、古公亶父实施德政,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史记周本纪》记载: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虽然公刘身处于戎、狄之中,但是他仍然坚持继承了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作,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耕种,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材木,在外行路的人有盘缠,在家居守的人有储蓄,人民仰赖他的恩德。“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百姓感激他,大多迁居过来投靠他。周人大业的兴盛正是从此开始的,因此诗人作歌配上乐曲赞美他,怀念他的德行。“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古公亶父继续修治后稷、公刘的旧业,积聚德行施行仁义,国内的人民都拥护爱戴他。“豳地的百姓都扶老携幼,重新归顺古公,来到岐山脚下。以至于周围其他邻近的国家的百姓听说古公仁慈,大都也多来归顺他。于是古公就废弃戎、狄部落的习俗,开始修建城郭宫室房屋,并组成邑落分别安排居住。设置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种官职。百姓都作歌赞美他,歌颂他的德政。

周公旦实施德政,诸侯全部归顺周王朝。《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健在时,周公旦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忠实且有仁爱之心,胜过其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后,周公旦经常辅佐保护周武王,办理了很多事情。周武王九年,向东讨伐到达盟津,周公旦辅佐随行。周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到达牧野,周公旦辅佐周武王作了《牧誓》。攻破都城,进入殷商的王宫。在杀死商纣王之后,周公旦手拿着大钺,召公奭手持小钺,站在周武王两旁,举行杀牲取血以祭灶神之礼,将商纣王的罪过向上天以及殷商的百姓公布。释放了被关押的箕子。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为殷君,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以延续殷的祭祀。封给周公旦少昊的旧址曲阜,周公旦就成为了鲁公。周公旦没有去封地,仍然留下来辅佐周武王。《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管叔、蔡叔、武庚禄父等人果然率领淮夷反叛。周公旦奉周成王的命令,发兵问罪,向东讨伐,作了《大诰》。周公旦诛杀了管叔和武庚禄父,流放了蔡叔。收伏殷地的遗民,把康叔封在了卫国,把微子封在了宋国,让他们二人继续延续殷的祭祀。平定淮夷及其东部地区,二年使局面安定下来。诸侯全部归顺周王朝。

周武王实施德政,寻找到了帝舜的后人。《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陈国国君陈胡公妫满是虞帝舜的后代。当帝舜还是平民时,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让他们住在妫汭,他们的以妫汭的地名为自己的姓氏,姓妫氏。帝舜驾崩后,天下传给了帝禹,而帝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为诸侯。在夏后氏的时代,帝舜的祭祀时而断绝时而延续。周武王攻克商纣王之后,重新寻求帝舜的后人,找到了妫满,封给他陈国,让他来延续帝舜的祭祀,他就是陈胡公。《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晋平公问太史赵说:“陈国是彻底灭亡了吗?”太史赵回答说:“陈国是颛顼帝的后代。等陈氏在齐国得到政权之后,陈国才算彻底亡国。从幕到瞽瞍,陈国的祖先都没有违背天命。帝舜又为陈国增添了美德。直到遂,陈国祖先依旧世世代代遵守规范。到了陈胡公妫满,周天子赐给他姓,让他可以延续舜帝的祭祀。崇高品德的人会延续百代的祭祀。虞舜延续的祭祀还没到百代,也许会在齐国延续吧?”《史记陈杞世家》:“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杞国的东楼公是夏后氏大禹的后代子孙。殷商朝时夏后氏的祭祀时而断绝时而延续。周武王攻克商纣王之后,寻求到了禹的后代东楼公。封给东楼公杞国,让他来延续夏后氏的祭祀。《史记太史公自序》:

王后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齐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陈杞世家》第六。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到,先王的后代延续不断绝,舜、禹为此感到高兴;他们的品德美好清明,后世子孙承蒙他的功勋业绩,百世祭祀延续。后来周武王封了陈国、杞国,之后又被楚国灭掉。但是妫满的后代田氏又在齐国兴起,可见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因此司马迁写了《史记陈杞世家》。

汉朝兴起时实施了德政。《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汉王朝兴起之后,便废除了秦王朝严苛的政令,简化了法令条文,向百姓布施恩德,百姓从此生活安定,难以动摇。《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太史公司马迁说:汉王朝兴起以来,汉文帝向百姓布施了大恩大德,天下百姓因此感怀孝文帝的恩德,安居乐业。到了汉景帝时期,汉王朝已经不再为异姓诸侯王的事情担忧了。

汉武帝实施德政,延续了周王朝的祭祀。《史记周本纪》记载:“秦灭周。汉兴九十有馀载,天子将封泰山,东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号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太史公司马迁说,秦王朝灭了周王朝。汉朝兴起至今有九十多年了,天子要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往东巡视诸侯国直至河南,寻找到了周王朝的后代苗裔,并封了周王朝的后代苗裔姬嘉,赐给了他三十里封地,称他为周子南君,并与其他列侯平列,让姬嘉延续周王朝宗庙的祭祀。列侯是爵位名,是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一等。

二、德政爱民,诸侯强大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微子仁德,实施德政,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延续殷的祭祀,并派周武王的弟弟管叔与蔡叔辅佐他。周武王驾崩之后,周成王年龄还小,于是周公旦代替周成王掌管国政。管叔和蔡叔因此怀疑周公旦有野心篡位,就与武庚禄父发动叛乱,打算趁周成王、周公旦不备时袭击他们。周公旦以周成王之名发布命令,下令诛杀武庚禄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命令微子开代替武庚禄父,延续殷的先祖祭祀,作《微子之命》告诫他,封国叫做宋国。宋微子本来就仁善且贤德,代替武庚禄父后,殷的百姓十分拥护爱戴他。

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在困境中依旧能够修养德行,最终消灭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荔芳文学】地址:lfwx1.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相关小说

民国投机者 历史 / 全本
民国投机者
有时糊涂
在中国出生,在美国长大,嗯,好吧,好吧,就是穿越这样的老套故事。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如果您认为写得好,请投我一票,如果您认为写得差,请指正。读者群:黄埔军校第一期55374701(招生中)黄埔军校第二期81036724(已满)黄埔军校第三期33045967(已满)黄埔军校第四期85625983(已满)黄埔军校第五期894
839万字一年以前
顽贼 历史 / 连载
顽贼
夺鹿侯
大明帝国崇祯二年。曾经强盛的帝国即将崩塌。内有银川驿卒奋臂挥戈,九州幅裂。外有建州新主东征西讨,挥师入关。席卷陕西的旱灾里,刘承宗脚踏赤地千里,昂首阔步向前走。各位书友要是觉得《顽贼》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的书友朋友推荐阅读哦!
379万字24天前
鹰视狼顾 历史 / 连载
鹰视狼顾
张通明
这个世界,有门阀世家,有藩镇割据,有虎视眈眈的异族!穿越成大周禁军武官的叶明盛,还没来得及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就要为被逼参与到党争阴谋中,畏罪自杀的原主擦屁股……尽管最初只是想要一生荣华富贵,但是奈何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之下,他也能只能与人委以虚蛇,在生死之间,死中求活!
55万字一年以前
秦时小说家 历史 / 连载
秦时小说家
偶米粉
(大国记·秦时明月征文金奖作品)这里有天下寥寥、苍生涂涂的纵横家!这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这里有天下皆白、唯我独黑的墨家!这里有地泽万物、神农不死的农家!这里有其疾如风、其徐如林的兵家!……当然,这里也有我们亘古不衰的小说家!本书群号:122156987,喜欢的来唠唠嗑!
1811万字12天前
佣兵1929 历史 / 连载
佣兵1929
山有意
现代佣兵周文意外魂穿到民国学生周文身上。他利用穿越带来的一颗佛珠的神奇功能,再加上后世带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打造了一只武功高强、军事技术顶尖的佣兵团队。他带领这支佣兵团,历经中原大战、淞沪抗战、称雄上海滩。装备了当世最先进的各种武器,最后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带着兄弟们杀鬼子......
533万字20天前
红色莫斯科 历史 / 连载
红色莫斯科
涂抹记忆
重生为红军米沙!
1350万字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