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荔芳文学】地址:lfwx1.cc
●大家围上去,原来在岩石裂缝里放着一个纸条。这是侦察组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危险!冰崩地区。攀右侧山坡绕行。切勿停留!速去!速去!”
●关于北坳,这些外国探险家曾回忆道:“这里坡度极大,积雪太深,深陷的冰裂缝更加可怕。”
●登山队队部决定让陈荣昌返回大本营治疗,可陈荣昌坚定地说:“不!我绝不回去!就是把鼻子冻掉,我也要继续前进!”
●征服冰雪世界
登山队员到达二号营地
1960年3月26日清晨,登山队员们翻过一段险峻的山岩以后,开始进入到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
只见东绒布冰川的“冰舌”地区,有着数不清的“冰塔”,有些“冰塔”的顶端尖削而锋利,就像林立的春笋一般;有些“冰塔”巍峨而高耸,又像一座座宝塔。它们像宝石一样绚丽夺目,像水晶一样透明而洁白,连绵起伏,形成了冰雪“森林”。
“冰舌”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从巨大的粒雪盆地移动到雪线以下,受气温和压力的影响,变成舌头般的冰带,在地貌学上称为“冰舌”。
又因为珠穆朗玛山区的冰川由于消融和补给的运动比较剧烈,所以在“冰舌”地区生长着其他地区冰川所未有的“冰塔”。
面对眼前这壮丽的景色,登山队员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危险,欢呼着,歌唱着,在冰峰雪塔间穿来穿去,不时地用摄影机把它们摄入镜头。
但是,当队员们继续向前行进时,路途却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绝美的景色同路途的艰难是成正比的。所谓的道路,也只是冰塔之间狭窄而崎岖的隙缝,人们只能从这隙缝之间穿梭前进。
而此时,在强烈的高山阳光下,开始消融的冰塔表面冒出一颗颗气泡。低凹的冰缝中,不断地传出冰层断裂的巨大声响;高耸的冰塔的尖端或侧角倏地崩塌下来,破碎的冰雪碎块就纷纷四散,这就是登山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冰崩”现象。队员们稍不小心,就会遇到生命的危险。
在一个冰川拐弯的地段,几座冰塔并立在一起,像一座座墙一样,把窄峭的山坡整个堵住了。在冰塔的上方,露出几条曲折幽暗的裂缝,似乎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从冰缝中间钻过去。
但是,当人们踏上冰塔对裂缝作进一步观察后才发现,这里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冰崩。历历可见的冰崩痕迹表明,人们从冰缝中间钻过去是极为危险的。
前进的队伍不得不停下来,寻找更安全的路线。正在这时,队员们在冰塔下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标记。
大家围上去,原来在岩石裂缝里放着一个纸条。这是走在大队前面的副队长许竞带领的侦察组留下的。
纸条上面写着:
危险!冰崩地区。
攀右侧山坡绕行。
切勿停留!
速去!速去!
队员们抬头观看,果然在右侧一座十几米高的雪坡上,侦察小组用冰镐在冰雪刨出了一级级台阶,修出了一条小路。
于是,登山队员们便沿着小路向前走,不一会儿,他们就到达了珠穆朗玛峰中途的第二号营地,海拔5900米的高处。
队员们便在第二号营地停下来生火做饭,开始了一天终了的休息。
经过一天的风雪历程
1960年3月27日上午,登山队员们在经过一夜的休整后,从第二号营地出发。他们穿过东绒布冰川的冰舌地带,开始进入一片漫无边际的冰雪台地,这便是东绒布冰川的巨大的粒雪盆地。
冰面坎坷而又陡滑异常,硕大而深遂的裂缝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冰层十分坚硬,登山队员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钉的登山鞋,一步一蹬,仍然是滑溜溜的,不容易踩稳。大家虽然一次又一次跌倒了,但还是一遍又一遍地爬起来,继续艰险的征程。
下午,天气突然变得恶劣起来。太阳钻进了白色的云层里,凛冽的寒风撕扯着人们的衣衫,浓密的雪粒在空中翻飞,道路被风雪遮掩着,几米以外就分辨不清前进的方向。温度计上,红线降低到零下20度以下。
登山队员们互相用绳索连结在一起,结成“结组”,彼此相互保护。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冰镐探索着面前的雪地,以此来防止身体坠入隐藏在冰雪下的裂缝中。不论前途如何艰险,他们依然是顶着风雪继续向上攀登。
在经过一段山坡时,登山队员们突然在路边的雪堆上发现了一团黑色的东西。大家停下来上去观看,原来在那里躺着一具尸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