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芳文学【lfwx1.cc】第一时间更新《《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最新章节。
《史记》是第一部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以人为中心,为人立传,体现出《史记》对人才的发现,对人才的重视。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充分肯定了人才对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如《史记楚元王世家》记载:“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存亡在所任。”国家将要兴起的时候,一定有吉祥的预兆,君子被重用,小人被斥退。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贤人隐退,乱臣显贵。国家的存亡在于所任用的人才。其次,《史记》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不问出处,在人才选择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并且不以成败论英雄。《史记》除了记载帝王将相,还专门为社会中下层小人物立传,如刺客、游侠、滑稽、商贾等等,展现出司马迁进步的人才思想。最后,《史记》应当知人善任,在任用人才时,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人才。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教训,“成一家之言”,形成了一套优秀的人才思想。《史记》的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问题关乎国家兴亡
司马迁在《史记》中充分肯定了人才对国家兴亡的重要作用。《史记殷本纪》记载: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伊尹名字叫阿衡,他打算见成汤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于是便去有莘氏做陪嫁男仆,背着鼎俎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他实行王道政治。在成汤统治期间,实行王道,国力日益强盛。
武丁重视人才,任用傅说。《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武丁在夜里他梦见得到一位贤能的人,名字叫说。武丁白天他按照梦中所见的形象来观察群臣百官,没有一个像是那个人。于是就派百官到民间去寻找,终于在傅险找到了说。这时候,说正在服刑役,在傅险修路。官员把说带来与武丁见面,武丁说正是这个人。武丁和他交谈,发现他的确是位贤能的人,就让他担任国相,殷朝的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此用傅险这个地名作为说的姓,称他为傅说。武丁重视人才,在武丁的统治期间,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周文王重视人才,获得民心。《史记周本纪》记载: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
西伯就是周文王,他延续后稷、公刘的事业,效仿古公、公季的法则,重视仁义,尊敬长者,慈爱幼小,而且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为了接待士人,每天到中午了顾不上吃饭,所以士人纷纷归顺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隐居,听说西伯善于敬养老人,就一起去投奔周文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这些贤人也去投奔了周文王。
周文王访贤,求得了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姜太公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吕尚曾经穷困,年纪老了,借钓鱼的机会结识了周西伯。西伯准备出外狩猎时,占卜一卦,卦辞说“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获得的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去狩猎,果真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非常欢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说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当有圣人来周时,周便会因此兴旺,这个圣人说的就是您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西伯与他二人一同乘车回去,尊他为太师。在姜太公吕尚的辅佐之下,周文王起兵讨伐商纣王,开创了西周王朝。
秦孝公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兴亡的作用,他以高官、土地作为礼物,招纳天下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孝公元年,黄河、华山以东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六大强国。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以武力相征伐。秦国偏僻,位于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的会盟,被其他国家的人视为夷狄。“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秦孝公施惠于民,赈济孤寡,招募战士,论功行赏。并且下令说:“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我每次想到先君的意愿,都深感痛心。宾客群臣中,有谁能够进献出奇计使得秦国强大,我将他封以高官,并且分给他土地。秦孝公重视人才,在他的治理下,秦国日益强大。
齐威王重视人才,将人才视为国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王与魏王到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这样的小国,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十枚夜明珠,每枚夜明珠的直径都达一寸,贵国这样拥有万乘的国家怎么反倒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眼中的宝物与大王不同。我有位大臣叫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全来朝拜。我有位大臣叫盼子,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去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位官吏叫黔夫,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求平安,赵国人就到西门祭祀求平安,追随他而搬家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位大臣叫种首,派他戒备盗贼,结果是道不拾遗。这些人才都将光照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上的宝珠呢!”面对齐威王的人才观,魏惠王心中惭愧不已,败兴离去。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为燕国带来了富强。《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之后即位,他即位后,凭借自身谦恭的态度以及丰厚的礼物来招纳人才。《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燕昭王对郭隗说: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我深知燕国国力较弱,不足以报齐国攻破之仇。然而如果可以得到人才贤士共同治理燕国,那么燕国就能够一雪前耻,这是我的心愿。先生您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贤士,告诉我,我会亲自侍奉他。郭隗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招纳人才贤士,那么就从招纳我郭隗开始。这样一来,比我郭隗更有才能的贤士,难道还会因为距离遥远而不来投奔于您吗?燕昭王于是听从郭隗的建议,为他改建了华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一样服侍他。各国的人才贤士得知这件事之后纷纷投奔燕昭王,乐毅从魏国来到燕国,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剧辛从赵国来到燕国。燕昭王吊念死者,慰问孤儿,和大臣们同甘共苦,终于造就了燕国盛世。
平原君招揽人才,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毛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门下食客中有位叫毛遂的,上前走到平原君面前,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打算到楚国去,和楚国作签订合纵盟约,并且约定带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去,不到外面找人。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带我一起去吧。”平原君说:“先生在我门下有几年啦?”毛遂回答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我左右的近臣还没有人推荐过你,我也从没听说过你,这是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先生不能去,还是留下。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我今天才请求放在口袋里。假使我早就能放在口袋里,是会脱颖而出的,不仅仅是露出一点锋尖了。平原君终于同意带毛遂一同去。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眼色示意嘲笑他,只是没有发出声音来。等到毛遂到达楚国,和那十九个人谈论、争议天下局势,十九个人都佩服他。在毛遂的帮助下,平原君和楚国签订了合纵盟约之后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平原君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我观察识别人才,多说上千人,少说几百人,自认为不会错漏天下的贤能之士,现在竟然把毛先生给漏了。毛先生一次到楚国,就使赵国的价值比九鼎和大吕还尊贵。毛先生凭着三寸舌头,竟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我不敢再观察识别人才了。因此平原君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
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肯定了人才对国家兴盛的关键作用。司马迁说:“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腋下的皮可以做成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可以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才智可以成就的。确实如此啊!国家的兴盛需要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
二、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择标准
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择标准是指,在选择人才时,要任人唯贤,广纳贤才,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予以任用。《史记》除了记载帝王将相,还专门为社会中下层小人物立传,如刺客、游侠、滑稽、商贾等等,展现出司马迁进步的人才思想。
舜帝任人唯贤,推荐德才兼备的大禹继承帝位。《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大禹为人敏捷又勤奋。“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他品德不违正道,有仁爱之心可以让人们亲近,他讲的话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他说话的声音符合音律,动作举止成为法度。“亹亹穆穆,为纲为纪”,他勤勉恭敬,成为了百官的典范。因此,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重要性。“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天子如果能够全部具备以上九种品德,并且做到普遍实行,有才能的人身处官位,官吏们都会严肃谨慎地办理事物。“毋教邪淫奇谋”,不要让人们去干那些胡作非为的事情,也不要让他们胡思乱想。“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不适合的人任职于重要的官位,这就是扰乱天下的大事。
周公对于有德有才的人以礼相待。《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在天下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是“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起来迎接贤士,这样仍担心失去天下贤人。你到了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国土而看不起别人。应当重视人才,珍惜人才。
孟尝君招贤纳士、礼贤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国的宾客和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来归附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优待他们,所以使天下的士人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无论贵贱,待遇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时,与宾客坐着谈话时,屏风后总是安排侍史,负责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对话内容,记载询问宾客亲属的住处。宾客离开时,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属家中慰问并馈赠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客人吃晚饭,有人遮住了光亮,另一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菜不一样,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菜与他相比,那个宾客惭愧,无地自容,于是刎颈自杀谢罪。贤士们因此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一视同仁,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孟尝君因为广招人才,拥有三千食客而闻名。
淳于髡以“一鸣惊人”的小故事讽谏齐威王。司马迁对于淳于髡等善于讽谏君王的臣子予以了肯定。《史记滑稽列传》记载: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荔芳文学】地址:lfwx1.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