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荔芳文学lfwx1.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末“康梁变法”之前,史家对政策面一地鸡毛,变法结果一败涂地,导致王朝行政一蹶不振,经济生态持续恶化的王安石变法持基本否定态度。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王安石变法虽然初衷良好,但流弊多于改进,教训多于经验,“拗相公”王安石被视为固执己见,一意孤行,逆反狷介的妄人。妄人康有为偏爱与自己个性类似的“拗相公”,遂借自家话语权,对“拗相公”进行一番精装修,全面逆转了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公元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新法被废后忧愤而死。穿越时空隧道,审视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变法失败的一些主要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从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的立法设计看,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减轻百姓负担,实现政府与老百姓“双赢”,绝大多数变法条款至少是有益无害“的帕累托改进”。但是,善法在实施中被严重扭曲,新法实施的结果则出人意料地恶劣。在青苗法实施中,各级政府官员强行放贷,暴力收贷,层层加码,逐级提高利率,加之贷款手续烦琐,经办官员敲诈勒索,索贿受贿,乱收费,利民之法在基层社会成了贪官污吏“寻租”的手段和借口,造成民怨沸腾,变法的目的和合法性受到广泛质疑。市易法在实施中走向反面,作为执法主管部门的“常平市易司”滥用职权,堕落到自己的对立面,政企不分,自身利益驱动,投机倒把,中饱私囊,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成为百姓痛恨的“官倒”,比变法前的富户奸商还坏。均输法设立的“政府采购制度”被主管部门扭曲、架空,“发运使衙门”由政府机关演变为集管理、办理和经营职能为一体的“行政企事业”,垄断经营,滥用职权,扭曲政策,一头吃财政,一头吃“客户”,居中盘剥利润,大搞资本体外循环,谋取部门利益。其他新法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给“打擦边球”、“钻政策空子”、贪污腐败行为以可乘之机。由此可见,反腐败,反垄断,防止扭曲政策,堵塞体制交替漏洞,关系人心顺逆向背,关系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成败。
善治当用良吏,法治社会如此,人治社会唯其如此。在人治社会里,任何政策的执行都无法摆脱“关键在人”、“精英学术”和“精英政治”等“人事依赖症”。王安石受过严格系统的礼教训练,经过长期基层行政考验,又经历多年高层执政历练,他的见识、决心、道德、文章和能力是无可挑剔的,然而,他急于推进变法,以当时对变法支持与否论取舍,用人失察,任用了吕惠卿、韩绛等一伙道德品质很坏的势利小人,撤职、调离了一批反对“急进式”变法,主张“渐进式”娈革的优秀官员,埋下了扭曲变法、人事纠纷和“窝里斗”的祸根。吕惠卿的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诬陷行为严重破坏了改革派的政治形象,毁坏了王安石的执政基础。
因此,立善法,用良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重要条件。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