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荔芳文学lfwx1.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商鞅与王安石、张居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中期、晚期“三大改革家”,其历史地位在历代改革家中首屈一指。说到商鞅变法,历代史家均赞扬其成功的、积极的方面,同情其惨遭车裂的悲剧,而没有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认真研究总结商鞅变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当,特别是实施残酷的恶法,以及偏激行为的消极作用及其教训。
法律依其宗旨和效果有优劣善恶之分。商鞅生活的战国时代的国家是“一家之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大家之国”;商鞅领导的政府内阁不是人民公仆,而是君主奴仆;商鞅变法的立法宗旨是“富国强兵”,巩固秦国君主专制统治,根本没有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所谓“富民”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强一家之国。因此,所谓法律是君主及其利益集团意志的“合法化”,是君主本位、政权本位的治理工具,是“牧民”的鞭子和刀子,是打压武器,而不是基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的“社会契约”。变法主要是对君主有利,是君主的善法,对老百姓来说是“最不坏”的法律,其中一些法令是只针对老百姓的恶法。在那样一个法律体系下,四海之内的土地和人、财物都是统治者的经营资源,治理如同经营。在“董事长”秦孝公支持下,“总经理”商鞅两次推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就法说法,商鞅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战略,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无疑是进步、有力、高效的。但是,商鞅主张并实行的“连坐法”、“鼓励告奸”、“轻罪重刑”、“刑用于将过”、“不赦不宥”、“燔诗书而明法令”等法令是不折不扣的恶法,恶法破坏了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布下了个人悲剧的“地雷阵”。
“连坐法”是在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的。商鞅一派法家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盗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连坐法”不但实行于乡里的居民之中,也实行于军队的行伍之中,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遭处罚。商鞅推行“连坐法”,防民如同防贼,大搞株连,使大量无辜百姓和基层士兵无端遭受酷刑;鼓励亲属互相监视,互相告密的法律违背人性,伤害人伦亲情,违背了《周礼》早已深入人心的一些人性化礼制规定:“轻罪重刑”的制度使司法行为恐怖化,“刑用于将过”的规定使没有犯罪事实,但有所谓“犯罪动机”的人遭受酷刑;“不赦不宥”的规定使所有“犯罪分子”失去“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一旦获罪则走上绝路。商鞅一派推行的高压政策,以及压抑商业活动法令,大范围激发了人民群众愈来愈激烈的反抗情绪,新法整体虽好,但部分恶法破坏了社会和谐,从而失去了变法、执法和守法的群众基础。恶法之害不独在秦,2000多年来,株连和鼓励亲属告密的恶法劣习贻害无穷,后代实行者无不离心离德,无不众叛亲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