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队员们说:“消耗我们的体力,保存新手的体力,让他们突击顶峰!”
●1975年4月下旬,登山队党委决定:利用4月底至5月初珠峰地区可能出现的好天气周期进行第四次行军,突击顶峰。
●登山队员说:“我们9个同志,已经胜利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请大本营向毛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报告喜讯!”
●英雄再创辉煌
打通珠峰的大门北坳
1975年3月12日,中国登山队党委对如何打通北坳作了专门研究。对此,一些老队员们说:
我们年龄大些了,登上顶峰有困难,登顶要靠新手。但是海拔7000米到8000米的路线我们熟悉,把我们的力量用到最高限度的地方吧。消耗我们的体力,保存新手的体力,让他们突击顶峰!
其实,还在拉萨的时候,他们就多次找党委请战,要求把打通北坳的任务交给他们,并愿带领青年运动员们一起战斗。
因而,中国登山队党委安排了老中青三结合的20人的侦察、修路队和10人的预备队来打通北坳。
这里所说的“老”,是指这支队伍中的五六位年龄40岁左右,并有近20年登山历史的老教练,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登山经验。
党委根据这一情况,把修路队分成若干组,组长全由青年队员或新手担任。每一组里都有一名老教练。这样既便于新手发挥作用,在实际行动中增长才能,又便于向老教练学习。
北坳是珠峰和其北部的章子峰之间的一道马鞍般的坳谷,路线虽不长,但攀登难度较大。这里堆积着深不可测的万年冰雪,潜伏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结构,成为珠穆朗玛山中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这里的最大坡度有70度,个别地段甚至成垂直的形状,就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成为沿东绒布冰川地带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必经之地,被誉为珠穆朗玛的“大门”。外国登山队员称其为“连飞鸟也难以越过的天险”。然而,北坳的路打不通,攀登珠峰便无从谈起。
3月15日,修路队全体队员开会,传达了队党委关于这次修路的指导思想:
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
对此,队员们纷纷表示:
打通北坳,虽有不少困难和危险,但我们决不会被吓倒,我们有信心战胜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北坳打通。
新老队员热烈、认真地讨论了党委指示的精神,做好战胜天险北坳的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准备。
3月18日,修路队伍出发。从“大本营”到海拔6500米几天行军的过程中,在新老队员之间、汉藏队员之间,充溢着团结互助的精神。
其中,老教练们的模范行为,尤其给年轻队员们以深刻的影响。
藏族青年队员多吉,原是拉萨面粉厂的工人,从小给布达拉宫背水,是一位翻身的奴隶。在他的结组里,有一位身体很瘦的教练,叫彭淑力,今年45岁,是重庆第二十五中学的职员。
彭淑力曾多次参加祖国的登山活动。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珠峰,彭淑力和其他队员一起,曾担负过侦察、修通北坳的任务。
这次,彭淑力听说我国登山队将再次攀登珠峰,他便主动申请参加。接到通知,他立即赶来报到。多吉和其他青年队员,见彭教练年纪大,身体瘦弱,在行军过程中,便想方设法减轻彭教练背上的负担,但每次都遭到彭教练的拒绝。
对此,彭淑力说:“你们别瞧不起我老骨头架子,路是走出来的。”又说:“我们都是为祖国的登山事业,我当教练的叫你们背东西,自己空着手上去。”
彭淑力在行军过程中,不仅坚持自己背背包,而且每到一个宿营地他就忙着给大家烧水、做饭。烧好水,做好饭,他总是优先照顾那些身体不舒服的同志和担负运输工作的藏族民工同志,然后才是自己的结组。
当时,从绒布寺登山大本营到珠穆朗玛峰顶峰,第一道难关是横挡在征途上的北坳。
从大本营到北坳底部,要升高1600米,有20多公里路程。
3月20日中午,侦察修路队在北坳脚下6600米高处茫茫冰雪上扎了营。紧接着大家顾不上休息,就顶着七八级的大风,查看陡立的北坳。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谁让他玩游戏王的!》《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晋末长剑》《泰昌大明》《我以机缘觅长生》《公路求生,神级宝箱开局》《我跟他不熟》《希腊:宙斯让我做天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