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哲学的开山之作
〔德国〕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终于使传统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亦标志着它的终结,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的辩证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他的生平,前文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内容精要】
《精神现象学》作为黑格尔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被认为是其所有著作中甚至哲学史上最富独创性、极具魅力且至为艰深的著作。这部巨著的主题是“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它描述了人类精神在其内在的必然性推动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矛盾运动,从最初的精神现象即感觉知识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精神乃绝对精神的现实存在,它“履行着绝对的生活”,因而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亦即绝对自己使自己成为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自我运动。作为黑格尔立志“让哲学说德语”的第一个丰硕成果,这部著作尚未完全被思辨哲学的体系与结构所限制,它把抽象晦涩的思辨语言与生动的艺术形象奇特地融为一体,几乎将人类思想的所有领域和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统统纳入其中,为人类精神的“探险旅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史诗。人们经常把《精神现象学》与歌德的《浮士德》相提并论,并且称之为精神的“奥德赛”。
《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极为独特。此书初版时曾标明为“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而且“这条到达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然而当其哲学体系完成之后,黑格尔不再视之为体系的第一部分而只称之为体系的“导言”。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著作的前半部比较清晰规整,后半部在论述上则显得不够充分,比较晦涩难解。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一书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黑格尔就像是人类精神的代表,被某种内在的原因推动着前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使许多后来在他看来本应在体系的其他部分如“精神哲学”中详述的内容提前呈现给了读者。1831年,黑格尔开始修订这部著作,但仅订正了30多页就因病去世了。
黑格尔完成了《精神现象学》之后,似乎担心读者迷失于丰富的内容而不得要领,亦或感到言犹未尽,因而为该书写了一篇概述其哲学基本原则的“序言”。实际上,这篇序言不仅是该书的序言,也可看作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序言,对于想理解黑格尔的读者来说,它是不可不读的极其精彩的重要文献。在此,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实体即主体”原则并且阐述了他的辩证方法。在他看来,宇宙之真实的存在既非斯宾诺莎的僵死而无生气的实体,亦非康德、费希特的纯粹主观性,更不是谢林的绝对无差别状态,而是“活的实体”。换言之,实体是能动的,它自我分化而自我运动,并且在辩证的矛盾运动中完成其自身。所以,真理是“全体”,它是一个以终点为目的,直到终点才成为现实,同时将其所经历的一切发展阶段保存于自身之中的“圆圈”。即是说,绝对唯有经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而自觉其为精神,才真正成其为绝对。
与序言相比,该书的“导论”或许更贴近它的主题,它表明该书原初的意图是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说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黑格尔有意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改造成理性(意识)的自我批判即自身的辩证运动,从而把康德对认识之静态的结构分析阐发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意识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的差别和矛盾,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因而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自在之物终将转化为为意识之物,本质不在现象之外,恰恰就在现象之中。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荔芳文学【lfwx1.cc】第一时间更新《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